top of page

AI vs. 老師,都幾?

阿偉教練
教練與小祐的「真情時間」

【機器vs.人類,都幾?】


自從AI(人工智慧)進入我們的生活,這題很常被拿出來討論。

我們站在老師這邊— 老師不會被淘汰。


把書讀好,可以仰賴上百種工具,比如ChatGPT或Google,查資料非必要不用跑圖書館。

還是要強調:書本的知識非常重要,Youtube上的游泳教學也很淺顯易懂。


但是,「識讀資料」的能力,是所有人都需要練習和養成的,即使是成人都有可能犯錯。

這就是學校和老師存在的必要性。


老師得在教育各個階段,引導孩子正確的閱讀方式,建立基礎常識。

先前文章提過,素養是知識、能力、態度。

「底層邏輯」作者劉潤也在書中提到:「態度」是最難學,卻也最重要的。


ChatGPT頂多幫你整理「何謂良好的態度」這類文獻,但不能教你態度,

它無法觀察孩子現在的情緒和狀態,引導孩子往正確的品格前進。

孩子的行為如何形塑、孩子為何做出這個的舉動,得透過觀察和了解才能知道。


【跟誰學?】


有一句話是:「經師易得,人師難求」。

根據教育百科— 袁宏〔後漢紀〕有云:「經師易遇,人師難遭。」人師與經師相對,前者揩以道德人格、操守風範感格人心的良師;後者則指以博學多聞、傳授知識技能的教師。」


簡單來說,找到能引導孩子培養品格與態度的師長,何其重要,卻何其困難。

我們出生後最早接觸的通常是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。

家庭教育影響孩子之重要性毋庸置疑;學校教育,包含國民教育和外部補習班體育教室等,是能引導孩子的對象。


成長過程中,將我們塑造成獨特的個體的關鍵,除了父母,再來就是師長了。


【選對老師,讓你和孩子少走冤枉路】


雖然學識淵博、技術精湛的老師很多,但能引導孩子培養良善品德的老師教練,一生可能只會遇到一次(幸運點的當然更多)。


這類師長,會與孩子做出情感聯繫、互動、觀察,發揮他的功能,培養孩子的「素養」,或者我們喜歡稱「態度」。

擷取自:劉潤著作「底層邏輯」
擷取自:劉潤著作「底層邏輯」

HOW TO?


教育概念主要分三種:環境教育、身教、言教。

我們今天就先跟大家說到「身教」。


一位老師是否言出必行、與人為善、具備面對問題的EQ,都是兒童及青少年成長的模範。

老師什麼態度,孩子就有機會養成什麼態度。


我們繼續與各位家長、孩子,在成長與教育路上,相伴而行💪。
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